關于我們 | English | 網(wǎng)站地圖

水資源保護的核心是加速水循環(huán)

2007-06-25 15:39:00 中國能源網(wǎng)   作者: 楊帆  

在重化工業(yè)化中期,經(jīng)濟高速增長與環(huán)境保護之間的矛盾總體來說難以調和,必須進一步采取綜合有力的措施,否則環(huán)境與資源問題將繼續(xù)惡化。第一,厲行節(jié)約,推行綠色GDP和企業(yè)環(huán)保會計制度,實行循環(huán)經(jīng)濟;第二,在人民幣升值期推進海外投資,目標是獲得資源,減少污染;第三,推行以水資源為中心的資源保護與利用戰(zhàn)略。利用與保護,其核心問題是加速水的循環(huán),這一點似乎還沒有為人們所重視。

以南北向水渠溝通東西向河流

水的總量,要從動態(tài)來看,一方面是水的存量,一方面要看流動速度,速度越快,流量越大。研究經(jīng)濟的人一般都非常明白這個道理,貨幣總量取決于貨幣發(fā)行量與流通速度,速度提高一倍,貨幣發(fā)行量就可以減少50%;如果流動受阻,成為呆賬,就需要多發(fā)行貨幣。再形象一點的例子就是人體的血液循環(huán)。如果血液正常的循環(huán)周期是30天,但是由于血管和血液出了問題使血液循環(huán)速度變慢,心臟和骨髓的功能就會降低。速度決定流量,是絕對不能降低的。"流水不腐",降低污染一方面依靠消滅污染源,一方面要提高水和空氣的流動速度,即提高大自然對污染的稀釋與凈化能力,這樣我們就可以多容納一些生產企業(yè)。SARS期間為什么要通風,病毒不能聚集就不能成害,也是這個道理。

水是怎樣循環(huán)的?地表水蒸發(fā)形成蒸汽,被森林的光合作用吸引,凝聚為雨,形成溪流,匯成河流,補充地下水;在風的幫助下,水蒸汽一步一步向西運動,一直到青藏高原,儲存為雪,這是中國的淡水庫。雪山融化形成長江、黃河,加上淮河、海河、珠江,都是自西向東流。所以正確的治水思路是挖南北水渠,溝通幾大水系。秦代修靈渠溝通珠江與長江,隋代修大運河溝通長江、淮河、海河與黃河,堪稱豐功偉績。長城已喪失了國防意義,成為旅游景點,而大運河溝通南北水系的意義只見增加不見減少,現(xiàn)在又在修南水北調的中線和西線,足見加速與擴大水循環(huán)的重要性。

上游少修大壩,下游多挖水渠

中華民族是依靠治水生存和發(fā)展的,沒有鋼筋、混凝土和起重機,不能修大壩,也能順勢而為。挖水渠,大禹大概算得上是個高手。李冰修都江堰,用"魚嘴分水法"修成成都平原的水渠網(wǎng)。他的思路是"深淘灘,低筑堰",兩千多年不淤,成為世界第一水利工程。西方自然科學發(fā)展起來以后,完全改變了人對于自然界的態(tài)度,似乎可以依靠先進生產手段隨意截流。大壩加水庫的積極作用是發(fā)電,但全然忽略了周圍環(huán)境、古跡、移民和淤積的問題。清華大學的黃萬里教授1957年反對在三門峽修壩。他堅定地認為,在大江大河主干道上不能修大壩,理由是無法解決淤積問題。國際上包括美國在內也出現(xiàn)很多反對修大壩的強烈呼聲,但我們國內卻一如既往,制定了一個又一個的大水壩計劃,現(xiàn)在能夠制約他們的,也只有環(huán)保部門了。

讓人更加擔心的不是淤積,而是上游水壩修多了,肯定會降低水流的速度,使水庫成為污染物繁衍的最好場所。另外,把上游所有的支流都用大壩攔截,長此以往水流速度就會降低,主干道就會枯竭。當年根治淮河的辦法就是在其支流上修水庫,一修就是5000座水庫。50年以后,淮河沒有水了。人們只是抱怨天不下雨,從不反思修大壩本身可能有什么問題。美國的田納西州與淮河流域面積相當,卻只有100座水庫。即使是這樣,美國人也已經(jīng)認為修多了,影響了自然環(huán)境與氣候。我們的決策層不能被近代西方科學至上和機械論的思維方式所左右,更不能被那些從大壩項目中獲益的利益集團所挾持。

提高國土的蓄水調水能力

中國水資源短缺而且分布不均,北方尤其缺水。黃河斷流已成定局,原因不僅僅是天不下雨,還有上游城市和采礦業(yè)的大發(fā)展。工業(yè)、采礦、現(xiàn)代化生活,不僅需要石油,尤其需要水。單元房耗費的水比農村打井高20倍。蘭州、銀川、西安、太原、呼和浩特、包頭,還有在鄂爾多斯發(fā)現(xiàn)的,據(jù)說可以開采1000年的大煤田,無一不需要巨量的水資源,而且無一不是從黃河調水??梢灶A見,黃河之水將被上游基本截留。下游黃淮海平原是中國糧食主產區(qū),還有兩三億人口要生存,水從何來?地下水已經(jīng)嚴重超采,只有依靠從南方調水。無論大西線能不能成功,國家都應制定蓄水戰(zhàn)略,把夏天南方泛濫之水以湖泊、濕地、森林、沼澤、地下水等形式儲存起來。我們需要建設貫通南北的湖泊水渠運河網(wǎng)。沿海地區(qū)的耕地或許難以保留,但是湖泊森林應該擴大。電力的發(fā)展使抽水變得輕而易舉,把南方多余之水抽到北方,亦或是在北方泛濫南方干旱的時候,把北方多余之水抽到南方,都能夠解決大問題。

比起在湍急的大江大河上游修水壩,在下游挖水渠湖泊應該容易得多,不僅成本低,而且可以使用大量勞動力,增加就業(yè)。問題在于我們從思想上拋棄了中國的古代文化,迷信西方近代生產力,輕視挖水渠而迷戀于浩大的挖山截流工程,輕視農民的鐵鍬而迷戀進口的起重機。至于那非常柔弱,似乎可以任人擺布的水,為什么越來越少,和人類的粗暴行為有沒有關系,人類是永遠不會反思的。人們只知道把責任推給"天不下雨",這倒用上了當年批判"大躍進"的一句話:三分天災,七分人禍。反思人禍,應該包括修大壩問題,再也不能回避了。比如在都江堰上游修一系列大水壩,改變了水流速度,對都江堰會有什么影響,像這樣的問題不加考慮盲目動工,萬一破壞了2000年不淤積的世界第一水利工程,誰能擔得起這個責任?

天下萬物莫柔于水,而水能勝火。那些迷信西方近代生產力的工程師們,應該好好學一學中國古代老子的思想。以大壩形式降低水流速度,豈不是相當于人得了血管阻塞癥?

作者: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教授 楊帆




【中國能源網(wǎng)獨家稿件聲明】 凡注明 “中國能源網(wǎng)”來源之作品(文字、圖片、圖表), 未經(jīng)中國能源網(wǎng)授權,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

責任編輯: 中國能源網(wǎng)

標簽:水資源,水循環(huán)